“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东语学院积极推动思政与日语口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12-10


       2019129日中午,东方语言学院日语系在F330会议室召开了日语听说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学院院长王宗杰教授、党委书记严红君副教授、副院长张国娟副教授、日语系主任黄逸博士以及日语听说教研室的老师们参加了此次会议。

       日语听说教研室主任刘洋老师主持了本次会议,介绍了日语系在日语口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会议由两个短视频开始,“在运行着的列车上,一枚“稳如泰山”的硬币和一枚怎么都立不住的硬币,哪个是在中国的高铁上,哪个是在日本的新干线上“随着这一问题的展开,进入了会议的第一部分内容——思政因素。之后围绕着“作为老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引入思政因素”“思政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日语口语课堂上引入思政因素”几个方面,刘洋老师为日语听说教研室的老师做了详细的讲解。各位老师都听得饶有兴致,并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朱思金副教授提出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融入传播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极具吸引力。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语言的文化,了解文化背景;更要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华文化,有义务有责任传播自己的文化。在日语口语教学中,介绍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的文化,是日语口语老师的工作职责。通过中日文化、科技、经济等的对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王芳老师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双向的,平等的,学生在对日本文化带有浓厚兴趣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外输出。平时将爱国情怀、国家大事、中国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并举例说,在初级阶段教授日语时,要告诉学生日语假名和中国的关系,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的强大。平时课堂上要结合时政新闻组织学生发表感想,进行中日文化对比。

黄燕老师说,在发表和讨论的同时,把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内容和中国进行对比,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反思,突出思政课“以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张国娟副院长指出,《日语交际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我们日语教师深入探索该课程的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进一步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因此,如何在这样一门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口语教学中去,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文化自信。

党委书记严红君副教授在会议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诺贝尔奖为例,提倡学生在对比中找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为祖国建设出力。老师也要首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

学院院长王宗杰教授做了总结讲话。她总结道,各位老师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并指出结合中日国情,在口语课堂中弘扬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融入绿水青山思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还鼓励老师们在课程思政与日语口语课堂方面深入研究,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