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语动态丨稽山讲堂第四十七讲:外语之国别和区域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20211015日下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姜景奎教授,在报告厅为东语师生做讲座。讲座由科研处副处长魏潘潘副教授主持,来自日语、韩语、印尼语等多个专业1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姜教授以“外语之于国别和区域研究”为题,通过“印度视域中的西藏”与“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中的情怀和视野”两个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国别区域研究以及在进行国别区域研究时外语所起到的作用。姜教授在案例中讲述,如何以自己的专业——印地语作为工具,从语言、地理、考古、历史、宗教和人种各方面一一论证西藏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驳斥了印度关于西藏是属于印度的言论。而这段研究,是姜教授亲自去往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实地考察得出的论证。说到此处,在场师生都为姜教授大无畏的研究精神所感动,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讲到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中的情怀和视野时,姜教授举了张骞出使西域和玄奘法师万里求法两个事例,提出当我们在进行国别区域研究时,我们首先要学会使用对象国的语言,而更重要的是拥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中国如今是一个强国、大国,我们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因此“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对于每一个外语学习者都是十分必要的。

姜教授再次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提醒大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别区域研究:面对一片满是荷花与莲藕的池塘,我们往往只看得到荷花的美丽和莲藕的实用,而忽略了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水源和泥土。在国别区域研究中,我们应当勇于探求水源,究其根本,并秉承“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去做好自己的研究。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踊跃地向姜教授请教问题。大四学生就未来社会里AI技术是否会代替人工翻译提问,姜教授援引自己翻译“喜马拉雅”在印地语中的意思为例,指出AI只能承担比较单一、重复的翻译工作,而想要翻译出外语所包含的内在情感和文化底蕴,“人”是不可或缺的。这一回答也消除了很多外语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一些担忧。大三学生提问从事外事工作时需注意的事项,姜教授指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要时刻警惕,除了要秉持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守好底线,做一个爱党爱国的优秀外语工作者。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姜教授的讲解深刻又不失幽默,金句频出,十分精彩。整个过程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收获满满。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