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温度——记刘贞淑老师的暖心教诲”
朝鲜语2101班戴雨蒙
窗外的樱花簌簌飘落,图书馆的钟声敲响,恍惚间,我才惊觉自己即将告别越秀的校园。四年光阴如流水,但那些被温暖浸润的瞬间,却始终在心底熠熠生辉。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大二下学期那个飘着咖啡香的午后——那是刘贞淑老师用一杯咖啡的温度,教会我何为师者仁心。
初识:严谨治学中的温柔底色
刘贞淑老师是我们的韩语口语外教。她总是一袭素色长裙,发髻微挽,眉眼含笑,举手投足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透着长辈般的慈爱。她的课堂从不枯燥,总能用韩剧台词、流行歌曲串联起语法知识。但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细节的执着:发音稍有偏差,她会一遍遍示范;对话练习时,她总是蹲下身,与坐着的我们平视交流。她说:“语言是桥梁,而真诚是桥墩。”
那个学期,我因一次意外崴脚,曾想过请假休息,但刘老师课前的问候短信、课后主动分享的笔记,让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我和其他四位同学以全勤的记录,成了她口中的“五颗小星星”。
午后:咖啡厅里的“人生课堂”
2023年6月的一个周五,初夏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云栖”咖啡厅的木桌上。刘老师兑现了承诺,邀请我们五人共度下午茶。她提前点好了五杯焦糖玛奇朵,还特意准备了韩式松饼。“今天不说语法,我们聊聊生活。”她眨眨眼,语气轻快。
起初我们有些拘谨,但刘老师用流利的中文谈起自己的留学经历:初到中国时的语言困境、文化差异带来的趣事,甚至自嘲当年因分不清“包子”和“饺子”闹的笑话。笑声中,她突然转向我:“雨蒙,上次你说担心口语不够流利,现在呢?”我愣住——原来她记得我随口提过的烦恼。
“语言是活的,不必追求完美。”她抿一口咖啡,娓娓道来,“就像这杯咖啡,有人爱苦,有人嗜甜,但重要的是分享时的温度。”她鼓励我们多用韩语记录日常,甚至提议组建“语音日记小组”,每周互相点评。聊到未来规划时,她认真记下每个人的困惑,从考研选择到职业方向,一一给出建议。夕阳西斜,她竟又起身加点了炸鸡和拌饭:“吃饱了才有力气追梦呀!”
余温:从课堂到考场的蜕变
刘老师的那番话,像一粒种子埋进心田。自那天起,我暗下决心:不仅要学好韩语,更要让它成为未来的翅膀。每天清晨,东语边的长椅上总能看到我晨读的身影,耳机里循环播放TOPIK听力真题;深夜的寝室走廊,我对着手机录音反复纠正发音,直到喉咙发哑。刘老师得知我的目标后,主动为我整理了历年考试高频词汇表,还抽出课余时间一对一辅导写作技巧。
备考的三个月里,挫折如影随形。听力中的连音总让我措手不及,作文的逻辑框架也屡屡被刘老师批注“不够韩式”。但她从未让我放弃:“语言是镜子,照见的是你的坚持。”2024年4月,我走进TOPIK考场。当成绩单上赫然印着“4级”时,我第一时间冲进刘老师的办公室。她笑着拥抱我,眼里闪着泪光:“你看,咖啡的苦终会回甘。”
而今,我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终于懂得:越秀赋予我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份“被看见”的温暖。刘老师的那杯咖啡,何尝不是母校育人情怀的缩影?她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是俯下身倾听,是伸出手搀扶,是在琐碎点滴中播撒希望的微光。
结语:以感恩为帆,驶向远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知道,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在首尔的街头听到熟悉的韩语,或是在谈判桌上流畅地切换语言时,我一定会想起越秀的梧桐、镜湖的涟漪,还有那个教会我用温暖传递知识的她。
母校之恩,师者之情,早已融入我生命的脉络,化作前行路上最珍贵的行粮。未来或许会有风雨,但我知道,母校的梧桐会永远在记忆里沙沙作响,刘老师的咖啡香会始终熨帖着迷茫时的寒凉。我愿成为暗夜中的一盏灯,不必耀眼,只需如她当年那般,用一句耐心的解答、一次真诚的倾听,将越秀的星光织成细密的网,托住更多追梦的翅膀——因为这世间最动人的教育,从来不是单程的馈赠,而是生生不息的传递。